我們邀請到楊顗帆老師來跟嚮光的志工們介紹何謂「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及「多元性別 LGBTQIA+議題」。

創傷知情簡單來說是具備能夠辨認創傷或壓力來源的能力,也藉由相關知識來預防與進一步療癒的能力。而在創傷知情照料(Trauma-Informed Care, TIC)中很重要的一環節是要了解「身心容納之窗 Window of Tolerance」的解釋。人在保護自己時,身體及頭腦會依據在童年時與環境互動所遇到的經驗做出反應。

一個人可以穩定、理性的面對遇到的狀況,並解決問題時 ,我們稱這個人在身心容納之窗裡面。而當遇到身心無法負荷的情況時,人們反應通常大致分為兩種:過度激發及過低激發(癱瘓、結凍)。

處於過度激發的人,在腦袋感覺遇到危險時,經過交感神經作用,會以反擊戰鬥或逃跑作為回應,常常會被認為是過於情緒化或情緒管理不佳。而處於過低激發時的反應,爬蟲類副交感神經作用通常是以癱瘓或結凍、沒有反應作為回應。在這兩種情況下的人們,因為大腦降低認知功能,所以其實沒有辦法做太多的思考,而是以保護身體為第一目標。在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事讓當事人感受到安全。

因為離開身心容忍之窗的人無法做太多的思考,所以要盡量以身體感官能感受到的方式來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處於安全的空間。例如:告訴他你是安全的(聽覺)、帶他到安全溫暖的空間(溫度、觸覺)、在旁邊陪伴(觸覺、視覺)、使用放鬆的香氛(嗅覺)。面對孩子行為失控時,不直接處罰,而是了解孩子、讓他們在身體及心理上感到安全,覺得周遭沒有危險。如此一來,孩子就會回到冷靜、能夠學習的狀態。

在童年時與環境互動的經驗,尤其是面對到危急自身生命危險的情況時所做出的因應模式如果有效,這個經驗就會被保留下來。在往後的生活中,只要遇到類似情況,我們的大腦及身體就會做出相似的反應。

因此,學習創傷知情照料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給當事人不同的環境互動經驗。讓他的大腦知道,原來面對這樣的情況,不需要暴走或結凍,可以選擇別的回應方式並防止二次創傷。

活動的第二階段我們聊到了LGBTQIA+多元性別族群在台灣目前的處境及如何為他們創造一個友善安全的空間。LGBTQIA各代表了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 (Bisexuals)、跨性別者 (Transgender)、酷兒 (Queer) / 疑性戀(Questioning)、雙性人 (Intersex)、無性戀 (Asexual) / 同盟者 (Ally)。

秉持開放的態度去認識與了解是為多元性別族群創造友善安全空間的第一步。這對作為志工,第一線接觸孩子的我們是相當重要的知識;能夠以友善的方式接近孩子,並建立安全空間,一直是嚮光的理念之一!

看完整照片集

老師 Teacher:楊顗帆老師
攝影師 Photographer:Yu-An|Daisy
特別感謝 Thank you:Ooh Cha Cha 自然食|James Teng